刊頭

2014年6月25日 星期三

2014 06 26 七美嶼 (柯靜穎 064)

七美嶼
介紹:
七美鄉位於澎湖群島的最南端,清代初期稱為「南嶼」或「大嶼」,至民國33年(1944)才由「望安庄」分出,成為「大嶼庄」,1945年改為「大嶼鄉」,後為感念七美人貞烈節操及動人的事蹟,於是改名為「七美鄉」作為永久誌念。七美嶼為一被切割之台地,因流水作用與地質岩性,於北側西湖村與西側平和村形成河谷地形,整個島是東北高西南低的傾斜台地,島嶼中間被一座東西走向之山陵(俗稱中崎山),分成南、北兩部分。七美嶼海拔高度為澎湖群島第二高,僅次於「貓嶼」。



七美嶼西南方三十浬處即是聞名全臺的「南淺漁場」,自古以來即是著名的漁場。七美的海產資源豐富,島上居民們多以漁撈及海產加工為主,農業為副。據考古發現在南港、東湖等地,發現有距今約四千年左右之石器工場遺留,可見本島嶼開發極早,為重要文化遺址。除此之外,本地有一著名特產-「七美草」,據說是一帖可以治療風濕症、關節炎等筋骨酸痛症狀的單味良葯。此種葯草生長於山野地下深處,須挖掘數尺深,才能見到根部,挖取不易,目前野生「七美草」幾已絕跡,數量相當稀少,十分珍貴。


澎湖海邊常見的一種捕魚設施,最典型造形是由兩座心狀石滬所構成,故稱之為「雙心石滬」,其中尤以七美島東北角東湖村頂隙北面海崖下的雙心石滬(頂隙滬)最為知名。石滬補魚的原理為利用潮汐起落,在潮間帶堆砌兩道長圓弧形堤岸,從淺水處一路延長至深水處,在深水處盡頭向內做成彎鉤狀。漲潮時,魚群順著海水進入石滬中覓食海藻;退潮後,石堤已高於海面,魚迴游至捲曲處被阻,困於滬內,漁民藉此捕捉漁獲。
全世界石滬不到六百口,而澎湖縣即有五百七十四口以上。七美鄉雖然僅有此一石滬,但因造型優美,反而成為遊客駐足的焦點。


交通

位於平和村,為七美鄉唯一的機場,原由澎湖縣政府經營,19915月起移由交通部民用航空局接管,成立七美航空站,由馬公航空站負責督導與管理。早期有永興航空飛航高雄及馬公,改為國華航空後仍繼續營運,在國華航空被華信航空併購之後,華信航空因不堪虧損而退出此航線。目前由德安航空接手經營,每日有往返高雄馬公兩條航線之班機飛行
南滬港
位於七美島西南端山窪處,背對東北季風,不受東北季風的影響,為七美之主要港口。但亦為地形的限制,腹地較少,發展受限制。目前七美往返馬公航線有公營南海之星(客貨輪)、恆安輪(客貨輪)定期航行,其他尚有民營觀光遊艇不定期航行,航程最快約八十分鐘。七美往返高雄航線則有不定期客貨輪航行(須先行聯繫確認),主要載運民生物品。自199612月起,加開七美直航安平的延祐輪,為500噸級的貨輪,有助於紓解島內不定期民生物資不足的需求
















*資料來源http://taiwan.net.tw/m1.aspx?sNo=0001125&id=180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